河北省沧州市是全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之一,曾经拥有全省面积最大、漏斗中心水位最低的地下水漏斗区。若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长此以往,沧州不仅发展难以持续,生存环境亦难以为继。2015年11月,沧州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正式建成通水,为进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好南水北调工程,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成为一项亟需研究的课题。
沧州地下水超采现状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沧州水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方人能否生存的问题。
沧州属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80平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河北省平均水平的52%,且深层水苦咸、浅层水含氟高,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多年以来,为维系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日常用水所需,沧州主要靠采用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年平均超采地下水量约3~4亿立方米方,曾经形成了全省面积最大、漏斗中心水位最低的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8530平方公里,中心水位达100.88米)。目前,沧州市漏斗区面积埋深仍大于60米,封闭面积达5325平方公里,沧州市漏斗中心水位高达91.25米,地下水超采现状十分严峻。
南水北调与治理超采的关系
沧州是河北省7个南水北调受水区之一,通过保沧干渠和石津干渠从南水北调干线河北段引水。工程全部建成通水后,沧州每年可从中线工程引水4.83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沧州水资源短缺状况,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饮水安全状况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有利契机。
南水北调工程为沧州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提供压采条件。众所周知,进行地下水压采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其他稳定水源。南水北调通水后,受水区可通过南水解决群众饮水和工业用水问题,从而置换出用以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地下水,为地下水压采创造条件。当前沧州全市年平均超采地下水量和南水北调引水量,基本可保持平衡。二是通水效益初显。2015年11月,沧州市南水北调首次通过石津干渠从中线干线河北段引长江水3000万立方米,输入沧州市最大水源地大浪淀水库,并向沧州市区和周边的泊头、南皮、孟村、海兴、盐山等地供水,解决了这些地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补充了地上水源,减少了地下水压采。三是涵养地下水源。南水北调受水区工程线路长,受水区面积广,通水后可有效涵养地下水源,促进地下水位提升。
地下水压采存在主要问题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任务,任重道远。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尚未全部建成。虽然沧州市南水北调工程已经通水,但距离工程全部建成发挥效益还有相当距离。该市另一条大型输水干渠保沧干渠尚未正式通水,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尚未全部完成,各县市负责的配套地表水厂和配水管网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南水北调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具备向全市城乡输水能力。二是南水北调水价问题。沧州还不算是发达地区,农业基础和工业发展还比较薄弱。南水到来后,用水成本会有提高,农村居民和部分中小企业能否接受,南水能否顺利使用发挥效益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三是农村农业用水开采地下水量较大。根据规定,南水北调工程引来的水只能用于沿线居民生产生活,而在沧州农村农业灌溉却大部分依靠开采地下水,这一部分地下水是南水无法置换解决的。
主要建议和解决对策
面对沧州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超采现状,分析沧州市南水北调通水后地下水压采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工作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是加快配套工程建设。不但要加快水厂以上工程建设,还要加快配套水厂和配水管网建设,积极打通南水北调通水“最后一公里”,确保长江水能够流入全市城乡的千家万户。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完善科学合理、群众接受的水价制度,鼓励和提倡群众多用南水、用足南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取代和减少地下水开采。三是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沧州市正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着力打造以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为骨干,位山、潘庄、濮阳、李家岸和小开河五条引黄线路为辅助,王大引水和漳卫新河调水线路为补充,“一县一水库、一乡一水厂、一村一坑塘”为调蓄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四是抓紧落实《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管理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关闭自备井工作步伐。
目前,沧州市政府已经制定自备井关停工作方案,全市15个县市区中已有14个县市完成自备井方案编制工作并通过本级政府审批。沧州市区已经关闭自备井284眼,泊头、河间等县市在2012年启动自备井关停工作,现已关停100多眼。下一步,沧州市将坚持先供水、后关停工作原则,将自备井关停工作作为评价地方政府落实地下水压采任务的考核指标,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案进行考核,分年度进行实施,确保在2019年前全市关停自备井1446眼。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报 2015年1月12日 作者 邢春江 系沧州市南水北调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