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华社:问渠哪得清如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观察

  自2014年12月12日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向北以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完成3个调水年度的供水任务,累计入渠水量超百亿立方米,水质各项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受水区的5310多万居民由此受益。

  记者近日在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采访发现,丹江口库区的产业也在悄然“改道”绿色方向:关停污染企业,盘活山水生态资源大做“山水文章”,生态经济有了新发展方向,“青山绿水”正在换来“金山银山”。

  水源地经济转型催生“山水产业”

  “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甚至有时数据可以达到一类标准,可以放心直接饮用。”长江丹江口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负责人吴军告诉记者,尽管今年汉江秋汛入库来水加大,但是从水库17个水质监测指标参数来看,丹江口水源地水质始终保持稳定。

  一库好水,就是好招牌。记者在丹江口库区采访时了解到,包含农夫山泉等8家水资源加工企业正在充分利用“中国好水”。农夫山泉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看好丹江口库区的好水质等条件,公司明年将增加在丹江口公司的饮品生产线,届时农夫山泉全线产品的99%可以实现在丹江口生产。

  十堰市政府负责人介绍,丹江口水库的优良水质正成为库区水资源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下辖的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地方,一系列的瓶装水、饮料、酒水等生产企业都在设立生产基地。三年内,全市水产(饮)品业综合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一库清水旁,大片青山也在鼓起老百姓的口袋。丹江口市玉皇顶果园场副厂长程良华说,今年是柑桔产量小年,但是全场柑桔种植面积1000余亩产量也达到200万斤。

  根据丹江口市柑桔产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种植面积30余万亩,年产量30余万吨,12万库区农民直接受惠于柑桔产业。全市柑桔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占全市农业产值的30%,柑桔产业已成为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

  利用丹江口库区优质山水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市场前景,正在不断凸显优势。十堰市招商局负责人说,当地在对外招商时,一说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不少外地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丹江口库区的山水资源,正成为库区生态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生态红线释放绿色福利

  “一库好水,离不开生态红线的保护。”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对此深有感触,如今十堰全市67%的区域被划入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生态红线内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生态红线,是一条约束线。按照湖北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尤其在一类管控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

  在十堰,守好生态红线主要是守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这几年全市干部群众都对此有清晰认识,并从中感受到了好生态带来的“获得感”。茅箭区马家河段从污水横流到绿景美和,就是其中的一个看得见的缩影。

  据介绍,当地在守红线、治污水过程中探索出了“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系统性治理措施。目前,全市污水收集率达95%以上,垃圾收集处理率达97%,成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红线约束之下,十堰这座老工业城市近年来也树起了生态工业发展理念。十堰在引进重大项目时,严格实行环保、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审制度,对有污染的项目坚决说“不”。近年来,当地先后关停重污染小企业300多家,拒批160家污染企业,迁建125家企业。

  “水源地招商,不能把什么菜都往篮子里捡。”十堰市招商局副局长李向东说,在“绿色”前提下,十堰强力推动产业链招商,注重新兴产业。

  生态经济“多点开花”

  如今,拥有着武当山、丹江水两张世界名片的十堰市,大力培育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集群,为几十万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仙山秀水汽车城”,走在十堰的大街上,这样的城市标语随处可见。记者近日在当地采访时发现,郧西县、房县、郧阳区等多地,都已经成型多个集现代生态、休闲、农耕体验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守好青山绿水,就能换来“金山银山”。当地的好生态招牌越来越亮。环保目标综合考核连续3年全省第一,经济增速连续全省第一。风生水起的关键,是找到了生态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说,十堰是首都和华北人民的“大水井”,我们十堰人民是忠诚的“守井人”,我们将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来源:新华社 2017年12月12日 记者 李伟)



  相关新闻: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