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是一部人类波澜壮阔的史诗。这注定了丹江水畔,与库区相伴生活的许多人,要搬迁移民。
而短短两年,湖北、河南两省就搬迁安置移民34.5万人。其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前所未有,且不伤一人、不亡一人、不漏一人,实现了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号称“天下第一难”的任务,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们不得不为中国水利史上的这一奇迹而惊叹!这一奇迹究竟是靠什么创造的?靠的是移民们的巨大牺牲与付出,靠的是数十万移民干部们的辛劳和奉献。移民们说,移民干部的情怀让咱感动,移民干部是咱移民的“贴心人”。
呵,移民干部,你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真情大爱
什么是公仆情怀?公仆情怀说到底,就是对人民群众有真感情,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
真情对移民,才能为移民着想,才能感动移民。
滔滔江水映衬着移民的笑脸,那是移民干部曾经的汗水与泪水浇开的希望之花……
半个世纪来,为将一江清水送北方,丹江口库区人民一直走在迁徙和等待迁徙的路上。故乡,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而是一只漂泊的小舟,一条迢迢曲折的山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何肇胜,河南淅川县沿江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一个典型的“移民标本”。如今,他虽已离开了人间,但他的一生却经历着丹江口水库移民的艰辛。何肇胜的一生总是当移民,23岁远迁青海,因生活贫困返回老家;30岁再迁湖北荆门,然后又返回淅川;75岁时,又因为水库加高,要再次搬到河南新乡。
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作别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又是怎样的一种离愁别绪?
34.5万移民,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算术题,而是一本移民心灵的情感账。
在丹江口库区,像何肇胜一样的老移民家庭成千上万。一代移,会不会几代穷?库区人对移民搬迁既盼,又怕。
故土难离,家园情深,新老移民相互交织,矛盾错综复杂,怎一个“难”字了得。
2010年3月,在中线渠首所在地河南南阳淅川县,2000位西岭移民打着“宁死淅川,不去邓州”的横幅,把一条交通要道堵得严严实实。
“要移民,先移心!”“让移民群众满意,哪怕豁出命来!”这是南阳市移民局长王玉献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在中原移民干部中,王玉献有“拼命三郎”之称。那会儿,王玉献刚在医院做完肾碎石手术。
然而,事情来得突然,不容他有任何迟疑。
王玉献毫不犹豫,迅速拔掉输液针管,急匆匆赶往移民“前线”。王玉献以情动人,将心比心,当地移民迁安方案越做越细,最终打动了移民们。
后来正式大搬迁时,西岭移民主动打头阵,对移民干部的态度,竟然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把移民当亲人,用真情换回真心。”这是大石桥乡女乡长向晓丽的心里话。
向晓丽30多岁,长相端庄,说起话来有理有节,满含感情而不失真诚。这是人们对向晓丽的第一印象。
大石桥乡一共有3.7万人,要搬走1.6万人,其中有一批移民需要搬到邓州市高集的老师范老农场。那里虽离邓州市只有17公里,但是路太差,越野车都得跑一个多小时。有一个村3600多名的老百姓看完之后死活不愿意去。
到了村里后,向晓丽了解到,原来这个村的村干部都不愿意搬迁。移民们先后围攻乡政府8次,通往湖北的主干道被阻断9次。
2010年4月20日这天,下着倾盆大雨,却有800人涌进乡镇府大院。
他们拉着条幅,抬着大锅,推着板车,上边坐着花白头发的老人。
看到这一幕,向晓丽顿时急得快要掉下眼泪。因为每次有老百姓涌到乡政府来,她都要把住办公楼楼口,防止人多楼塌。
就在向晓丽急忙走向现场群众之际,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忽然走上来,她猛的抱着向晓丽的腿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你让我死在这儿吧,我不走。”
而就在向晓丽要扶她起来时,突然有人大喊,“乡长打人了!”
很快,向晓丽被数十个人围了起来。
村民开始谩骂她,甚至有人高喊“打倒向晓丽!”
“现在书记乡长给我们签字,我们不上邓州,不然,今天就没完!”说着,移民们一拥而上,把向晓丽和党委书记架到省道上,堵塞了道路。
向晓丽和党委书记被堵在瓢泼大雨之中,从上午8点一直熬到下午6点,整整10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吃饭,连上厕所也不行。
而面对激愤的移民们,向晓丽却始终微笑着,且不厌其烦地解释政策。这时,向晓丽想得最多的是,“不能出事儿”。不能砸车,不能让他们烧楼,不能变成群体暴乱。
向晓丽的耐心解释、真情微笑,最终感动了上访的移民。
傍晚时分,人们慢慢地散去了。
向晓丽回到办公室,眼冒金星,啥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模模糊糊的影子。腿也麻木了,整个人几乎都崩溃了,但她却一直没有哭。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工作,不能哭。她相信,只要真情对待移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移民们则感慨地说,向乡长有一张“八哥嘴儿”——苦口婆心讲政策;有两条“飞毛腿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重要的是一张“橡皮肚儿”——总是用微笑面对责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真心排忧解难,真情感动移民。结果,大石桥乡1.6万名移民按时顺利搬迁。
还是那位上访抱腿的老太太,经历了埋怨到欣喜的转变,对向晓丽信任了、理解了。那天,上车前,她满含热泪握着向晓丽的手说:“闺女,你们受委屈了!”
把移民群众当亲人,听起来是句简单的话,却凝结着数万名移民干部无数汗水与泪水!他们没日没夜,无怨无悔,“磨破嘴皮子,跑烂鞋底子”,足迹印在了库区的每个角落。
在淅川县,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移民搬迁时,她几乎每天都守着电视看新闻。时间长了,哪个乡哪个村搬到了哪儿,老人都记得八九不离十。老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看看经常不回家、患有糖尿病的儿子身体怎样。
她就是淅川县副县长、原移民局局长冀建成的母亲。
冀建成患糖尿病十几年,身边总带着“三件宝”:胰岛素、文件袋和小毛毯。胰岛素每天要注射两次;文件袋里装满了各种材料,随时随地办公;困极了,就拿出小毛毯盖上躺一会儿。两年多时间,他接待信访移民2800多人次,解决问题400余起。
“敬民如父母,做移民的孝子贤孙”。这是移民干部安建成的心声。
2010年6月29日,是安洼村移民装车搬迁的日子。这是个由安建成负责的村子。
这天一大早,安建成就赶到移民家,帮忙抬柜子,搬电视,抱被子,装家具。很多移民看到安建成忙得汗流浃背,多次劝他休息,可他却总是忙个不停。
天有不测风云。
下午4点多,就在这个村子,有一台挖掘机在平整搬迁停车场时,一不小心,碰到了草丛中的一座老坟。
谁知,这一下可闯下了“大祸”。
村民全某顿时怒气冲冲、暴跳如雷。他找上老城镇副镇长陈铁奎和陈岭片主任杨根平,一张嘴就破口大骂,称移民干部“推了爷爷的坟”,并搬起石头要砸推土机。
安建成闻讯后,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可没等安建成作任何解释,全某一家人冲上去就打,打得他鼻青脸肿,连衣服都被扯破了。
虽然打人行为被陈铁奎迅速制止了,但全某一家人仍不依不饶。要求安建成到他们爷爷的坟头,去烧纸,放炮,磕头祭拜。
在场的人都震惊了:安建成虽是负责的移民干部,但他在工作中并无过错,怎会愿意跪在一个羞辱自己移民家的坟头?
安建成曾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连死都不怕,可谓铁骨铮铮。
然而,面对移民全某一家的过激行为,安建成“屈服了”。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上坟,下跪,磕头……
最后,陈铁奎掏出100元钱,买了一捆纸一挂炮。安建成带着纸和炮,在全家坟上烧纸,放炮,磕头……
这才化解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那天深夜,安建成回家后,竟然一连着抽了十几根烟。
2010年4月,淅川县香花镇党委书记徐虎来到邓州市,并带着本镇刘楼村300余名移民,与移民安置点对接。因对安置条件不满意,移民在对接会现场提了很多意见。
看着情绪激动的移民,徐虎动情地说:“我是党委书记,可我今天只想以一个普通农民儿子的身份,与你们沟通。今天,我的老母亲和两个弟弟也正在赶往辉县安置点的路上,明年他们也要搬走了。”
设身处地,以情动情,徐虎红着眼圈的一番话,顿时让喧嚣的人群安静了下来。
当天晚上9点多,这个村的移民曹龙勋,准备再次找徐虎理论。
可他一进徐虎的办公室,看见徐虎嘴上起泡、双眼通红,正在泡着方便面,原本想理论一通的他,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只说了一句话:“我同意走。”
还有,面对全镇迁坟7800多座的大难题,徐虎毅然决定带着党员干部,同移民们一起上香、烧纸、放炮,在坟前三鞠躬。
……
真情大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移民干部就是凭身这种真情大爱,打开了移民们的一扇扇心扉,赢得了移民们的理解和支持……
忠诚担当
动人情怀,是跳动的优美旋律;忠诚担当,是高亢的歌吟诗篇。
公仆的情怀,就是要对党和国家事业忠诚,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
纵观当代的大型工程移民,南水北北调如此高强度的人口搬迁,实属罕见。
南水北调的移民干部,为了国家使命,为了移民的和谐搬迁,毅然把重任扛在肩上。
在湖北郧县大桥村移民工作队中,有位叫杨明乾的移民干部。他曾被人扬言拿砖头拍死,曾被人放狗追过,甚至被人打伤腿、撕破衣服、摔坏手机。然而,每次他都忍气吞声,转过头来又进村帮农户干活,给农户排忧解难。
刚开始,移民刘成亮对移民干部抵触情绪很大,杨明乾多次上门,都做不通他的工作。2009年腊月,刘成亮的儿媳生小孩。杨明乾听说后,第一时间赶到他家祝贺,还联系当地派出所,给他的孙子上户口。
人心都是肉长的。刘成亮说:“这样的移民干部,我们没有道理不支持!”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杨明乾签订了外迁协议。
骂过他的,打过他的,最后都成了杨明乾的好朋友。移民搬迁的时候,大桥村村民一致邀请“杨大哥”,一同前往,要他去看看他们的新家。
在库区,许多移民干部就像杨明乾一样,他们有感动,也有委屈,有泪水,也有苦闷,但是他们从未打过退堂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1年6月26日上午,河南淅川县老城镇官富山村的移民搬迁现场,15名“火线”入党的新党员庄严宣誓。党旗见证,誓言铮铮。
大学生村官邓晓平说:“决战两个月,让移民心里不留遗憾,顺利搬迁。”
湖北丹江口市怀家沟村支书程时华,先后8次拔掉针头,瞒着家人跑回村里。
“我当了30多年村干部,情况我最熟悉。这个担子我来挑!”
面对难题,程时华不顾患癌症晚期的身体,先后10多次带领移民代表前往安置地,选点看点,考察对接,直到移民满意。
然而,就在全村搬迁时,程时华却含笑告别了人生。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发向上。
2010年大年初六晚上,大石桥乡乡长向晓丽去一个移民村老支书的家里,与他进行思想交流。
当时,这个村移民搬迁到新野县王庄镇,新安置点是在这里的一处劳改场,移民对此大为不满。
还有部分村民误传,说新搬的地方,就是坐牢,顿时引发谣言四起,反对声一片。原来,这个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村民们反对搬迁新野县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这位村支书也反对移民,这就让工作难上加难。
向晓丽知道,在移民工作上,淅川安,则河南安,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做通这位老支书的思想工作。
谁知,当向晓丽与另两位乡干部刚坐到老支书家时,就有移民开始起哄。
“县委来干部抓人了!”不知谁喊了一句。
随即,现场很快就聚集了200多名村民,很多人拿着砖头、石块,准备朝向晓丽他们砸来。
当向晓丽还没反应过来时,一个老大爷突然走上来,将她面前的茶杯摔了,并冲着她大吼:“你还有脸坐这儿喝茶,给我滚。”
面对此情此景,让向晓丽脑子变得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应对。
这时候,另外一位老大爷上来,忽然抱着向晓丽的腿,屋内的电灯突然灭了。
一片黑暗之中,有人将啤酒瓶砸在了向晓丽身上,还有七八个人抬胳膊驾腿,竟然将向晓丽架到了空中。
一时间,气得向晓丽浑身发抖。
然而,向晓丽深知,愤怒代替不了工作。冷静片刻之后,向晓丽开始了与大家的沟通。她大声喊道:“我是代表党委政府来的,请你们把灯打开。”
莽撞加愤怒,是可怕的。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灯终于被打开了。那一刻,向晓丽看到一屋子愤怒的脸,他们嚷嚷着:“我们不去新野,不去王庄,你安排俺们去那里,就是背良心……”
“希望你们相信政府,能把这个事儿解决好。”
可在移民们的哄乱吵嚷中,向晓丽说这些话,根本就没人听。
向晓丽看到,屋内狼藉不堪,村民们拿着各种各样的棍子,还有铁锨锄头等。此时,向晓丽虽然害怕挨打,但更害怕大家控制不住情绪酿成事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支书的儿子回来了。
一进门,他对着向晓丽大喊,“我不管你是书记还是乡长,你赶紧从我屋里走,你看看我家成啥了……”
此时,已经是将近深夜两点。
或许是阴错阳差。谁知,原村支书儿子的这番话,竟然让不少村民们悻悻离去了,而向晓丽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随即另两名乡干部劝她,让她赶紧回县城的家,不要再回乡政府了,怕移民们对她不利。
向晓丽心里难过得想哭,但她想了想,最终还是说:“我不能走,我在这儿他们就这么砸,我要走了,他们会怎么想,我要是灰溜溜地走了,那这个移民工作让谁来干?”
……
2011年8月30日。丹江口库区的普通一天。郧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陈志刚,写下这样一则日记:
早上5时30分起床。洗漱完毕,满是歉意地看了看还在熟睡中的儿子,匆匆离开了家。
街上小吃店还没开门。每天早饭前到每个工地查看一下移民建房情况,已成了我的习惯。6时20分,来到红桥村移民安置点。红桥村移民31户,是我联系的一个村,红桥村工地上施工机械的轰鸣彻夜未停。
正在给迁安理事会理事长肖光日交代有关事项,镇党委书记雷正金打来电话:“百草坡移民安置点有情况,速去处理。”
7时50分,刚协调完百草坡安置点纠纷,和谐小区移民安置点项目经理打来电话:“工地停水,无法施工。”我立刻赶到和谐小区……
协调好这些事,肚子已饿得咕咕叫。我买了一碗方便面,正吃着,四标段经理打电话,要求协调施工作业通道和材料厂……
10时许,县移民指挥部通知:县领导下午到城关镇调研移民点建设情况,要听汇报。我立马又赶到镇政府汇报安排相关事宜……
晚9时30分,我回到家,疲惫地倒在沙发上。空荡冷清的家让我突然想起,今天是儿子去天津南开大学上学的日子。我没时间送他,连临行前的嘱咐都没来得及说,顿生伤感。回想起移民工作两年来,移民的无私奉献、自己所受的埋怨和付出等,一时思绪万千……
这是移民干部一则普通日记,也是一则特殊的日记。它勾勒出一名移民干部的忙碌身影,更印证了一名移民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
2010年1月26日,湖北郧县移民局局长邓兴忠带领全局50多名干部,第一次到柳陂镇垭子村做移民工作。作为郧县的蔬菜基地,垭子村毗邻集镇,每家每户都有蔬菜大棚,村民对搬迁抵触情绪很大。
一进村,村民就将邓兴忠等人团团围住,锄头、铁锹敲得“当当”响,骂声此起彼伏,有的甚至将口水吐到移民干部的脸上。
然而,邓兴忠他们表现出最大的忍耐和克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继续耐心宣讲移民政策。
直到晚上9点多钟,村民们才渐渐散去。被困的移民干部们,一天没吃上一口饭,没喝上一口水,拖着近乎虚脱的身体离去。
此后,移民干部仍然每天来到该村,而他们去一次,就被围困一次。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工作,村民们的抵触情绪终于松动了,并陆续签订了外迁协议。
……
河南外迁移民16.2万人,全集中在淅川一个县。
“把责任扛在肩上,干不好是罪人。”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是个超级“工作狂”。他的车一个月就跑了8000多公里。车上有三样东西必带:一是花生米。因为低血糖的他,经常错过饭点,需要吃点。二是安眠药。吃几片,歪在车上就能睡。三是手机电池。因为电话多,一部手机配4块电池还不够。
移民搬迁无小事。为了尽早给万家坪移民送存折,数九寒天,湖北郧县青山镇移民站长王华金来到潘家河边。没有桥,他只能踩在一台过河的铲土机轮子铁皮上,冰冷的水花溅起,浸透了腿脚,寒风刺骨,他的双手冻僵了。“抓紧,一定得抓紧!”一分钟,两分钟……终于过河了。
……
亲历,才有感触;感动,才会感慨。
63岁的淅川县大石桥村移民冉德亭说:“这是我有生之年见过的老百姓和干部最亲的时期。”
是什么让这位老汉念念不忘移民干部的好?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成就了移民奇迹?
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是对国家的忠诚,才铸就了对事业的忠贞。
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生命,将“共产党人”四个大字镌刻在百姓心中,矗立在青山绿水间。
无私奉献
奉献是一种伟大力量,更是一种高尚情怀。
公仆情怀,就是在于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俯首甘为孺子牛”,甘于无私奉献。
而无私奉献,正是移民干部唱响的一曲感人至深的优美旋律。
“尽快把土地分到户,送走移民再歇。”
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淅川县高庙乡村支书赵竹林的遗嘱。
2010年1月2日,赵竹林闭上了双眼。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
提起赵竹林,移民们直落泪:“他是为我们移民过上好日子累死的,才当了4个多月支书,37岁就走了。”
2009年12月,移民新村开工建设,被群众选为迁安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竹林带人入驻工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
在封顶施工关键阶段,赵竹林却突然晕倒了。
然而,为了让移民们住上“放心房”,他没有休息,也没去检查身体,而是咬牙坚持,直到因劳累过度去世。
在整理赵竹林的遗物时,移民们发现了一个笔记本。这个本子详细记录着工程的100多道工序和数据。
……
如果你有机会接触这些移民干部,他们那时都有一个心愿:待移民迁安完成后,要大睡一场、大醉一场、大哭一场!
在距离淅川县二百多公里的丹江口市均县,曾任过均县怀家沟村移民工作组组长的李高明说,为了做好移民的思想工作,他们所有的干部都帮移民种过地、干过活、搬过东西,还曾经因为移民的不理解吃过“拳头”。
有一次,一个叫骆祖洪的移民对新房不满,拿起砖头冲他喊“老子一砖拍死你。”
李高明当时指着自己的脑袋说:“好,就往这拍!我要是拍死,还来解决问题吗?”
为了让移民对新搬迁点满意,李高明与同事带着移民代表和各家户主,一连好多天开车前去宜城考察。从丹江口到宜城,往返要开10个小时的山路,还有5公里土路要步行前往。由于卡车只能载5户移民,怀家沟的5个移民工作组,一考察就是一个多月,要保证安全去平安回,还要做到家家户户都满意。
当李高明负责的182户移民全部迁走后,他一口气歇了30天,“那时说不出什么味道,只是怕电话再响起来。”
……
2009年的一天,湖北丹江口均县镇移民开始搬迁。
早晨5点,潘洪莉床头的闹钟响了。
潘洪莉被叫醒,一跃而起。
然而,她感觉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只好又躺下。
不知过了多久,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她的门敲开,催她快去欢送会场。
潘洪莉挣扎着坐起,却发现自己浑身滚烫。
可是时间已经5点半了。她只得使劲拍拍脸,强打精神,迅速穿衣、换鞋、刷牙、洗脸,晕头晕脑往会场跑去。
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派乔迁之喜的场景。
老姐妹抱头痛哭,老哥们挥泪告别……
总指挥宣布启程。
舞狮队摇头摆尾进场表演,为移民送上“搬新家合家皆喜,迁新宅永世平安”的对联。一辆辆车子缓缓驶出难舍的村子,一个个窗口探出惜别的脑袋,一双双泪眼模糊了过去的记忆……
潘洪莉终于深深地松了口气。
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这次搬迁,潘洪莉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都扛过来了;移民不愿搬迁,有人和她吵架,有人骂她,有人威胁她,还有人扬言要把她衣服扒光,让她露“丑”,她也忍受过来了。
潘洪莉,丹江口均县镇党委副书记、集镇指挥部的常务指挥长,是个80后。她,瓜子脸、干净的皮肤,头发整齐盘着,但谈起移民工作时,她的脸上至今还有抑郁感。当年,她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时,还不到30岁。
潘洪莉说:“移民就是移爹,就是移娘!”
做移民工作前,潘洪莉最怕上男女共用的厕所,更怕被恶狗咬。
乡村的厕所大都在猪圈旁,且不分男女。上厕所的时候不仅要防人,更要防止小猪乱撞、乱摇尾巴。
她曾听到许多男女同事驻村上厕所的尴尬事,所以每次如厕,她总要先清点一下人,是不是有男同志在里面,或者走到厕所旁先咳嗽一声。
比起上厕所,更让潘洪莉害怕的是遇上恶狗。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这些狗见陌生人就不停地叫,让人发慌。
2009年6月10日,潘洪莉想去各个组摸摸情况。前往一位村主任家时,远远地就听到狗叫声。她当时还跟同事说:“今天狗的心情不太好,叫的声音不对劲,有点凶狠!”
那男同事曾被狗咬过,心里也怕,勾着头压低声音对她说:“一会别瞅它,只管走。”
可快到村主任家门口时,潘洪莉感觉脚上剧烈地疼痛,再一看,她已经被狗咬了!
瞬间,潘洪莉的整个右小腿又痛又麻,整个人呆在原地不敢动弹。脱下袜子,两处伤口又黑又红,腿也肿了。
“我又不敢哭,我是组长,不是个脆弱的小姑娘,只好强忍住眼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她说。
直到在村民们的劝说下,潘洪莉才打了狂犬疫苗,并包扎了伤口。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她竟没有掉一滴眼泪。
当晚夜里,腿痛得睡不着。就在她痛苦万分之时,她的丈夫突然打电话来。那一刻,对着话筒,潘洪莉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她说:“那是我把所有的辛酸和委屈一刹那全涌出来。把我老公都吓傻了。”
“那时我脸上长满了痘,坑坑洼洼的,披头散发,还泛着油光。我都不敢照镜子,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怖模样。”潘洪莉想起自己当初组织移民搬迁的样子,感到有点尴尬。她笑着说,“现在,老公还常拿那时的照片揶揄我说,他当时居然没有嫌弃我的丑样。”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亲人的突然离去。
2010年的正月初九,这本是万家团圆的新春岁月。而此时,潘洪莉却蹲点在了移民工作一线。
不过,在潘洪莉看来,这还算不了什么。
然而,就在她工作步履维艰的时候,她突然接到老公电话:“爸走了,你快回来!”
听到这个噩耗,潘洪莉顿时双腿发软,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她父亲已经中风五年。自从开始负责移民工作,潘洪莉几乎没有休过一天,即使回家也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
年前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潘洪莉终于回到了家。而大年三十清早,她就匆匆去看父亲。
父亲生病后喜怒无常,见人就骂就打,但每次见到潘洪莉总是笑,有时像个调皮的孩子。但这次他没有笑,也没有骂,而是麻木地看着潘洪莉,面无一点表情。
她的父亲以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而如今瘦成了皮包骨头,想到此,潘洪莉忍不住跑进厕所,放声大哭!
可她哪里知道,这一次的探望,竟成了她与父亲的诀别。
因为山高路远,潘洪莉赶回家时,父亲已经入土为安了。
面对悲伤的母亲,那一刻,潘洪莉痛不欲生。
然而,她安慰年迈的母亲之后,又匆匆赶往了移民工作组。
还有潘洪莉因为移民工作繁重,生活不正常,期间曾经两次流产。
……
在移民干部的心中,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他们人生至高无上的追求。而共产党员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是无条件的。
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心中,移民的诉求重如泰山。
怀家沟村4组有部分移民的安置点,被选在徐家梁子山上。可移民们觉得,那里背靠大山,阴暗潮湿,交通不方便。
刘峙清毫不犹豫地决定重新选址。有关单位重新论证后,将安置点改到了盐罐子坡。然而,他仍不放心,亲自赶到盐罐子坡实地查看。结果,他发现,盐罐子坡面积太小,无法容纳全部移民,他果断否定了第二次选址。
他反复查看怀家沟村的地形,征集村民们的意见,与设计人员协商,把移民集中安置在村部附近的一大块平地,这才让移民们满意。
2011年4月1日,对刘峙清来说,只是普通而忙碌的一天。从早上7点给移民解释政策开始,一直到晚上快10点回到办公室。这一天,他在武当山和汉水间至少奔波了500公里,却忘记了吃降压药。
疲惫的他刚站起身准备回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下意识地想从口袋里掏出降压药,却什么也没摸到……
这位年仅42岁的汉子,就这样永远倒在了移民工作的岗位上。
乡亲们含泪说:“刘书记是跑死的!累死的!”
刘峙清累倒在移民一线的消息传开后,不少外迁移民通过各种途径来缅怀他。
4月8日清晨,刘峙清15岁的女儿刘小涵怀抱着父亲的骨灰,满含泪水来到丹江口市金岗山陵园。刘峙清将永远在此长眠了。
金岗山陵园,满山翠松掩映。
丹江口市均县镇部分移民代表、生前亲朋好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来,他们都要送刘峙清最后一程。
移民干部朱之仁一路走,一路哽咽地说:“刘书记,您一路好走!您临走前在我们村检查,交代移民安置点建设的事情,我一定认真完成,请您放心!”
生前无比的忙碌,甚至回城的最后一天,连自己的妻女都没能见上一面。送行中,刘峙清家属个个表情凝重,沉默无语。
……
刘峙清虽然走了,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无私的为民之歌!
“英灵不泯,忠魂长在。”在刘峙清追悼会上,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办主任熊仲新含泪写下了这八个大字。
为国家和人民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人,是永远受到人们缅怀的。
汉水呜咽,青山含悲。又是一年清明时,泪飞顿作倾盆雨。
2014年4月4日,丹江口市均县镇干部李高明等人,手捧菊花来到市金岗山公墓。在一座坟冢前,他们摆下祭品,寄托哀思。
这一抔黄土之下,他们要再一次缅怀长眠在此的人,就是刘峙清。
要知道,刘峙清是为了一江清水送北方,才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烛的呵!
……
大爱,永存在楚山汉水之间;奉献,永铭在南水北调的丰碑之上。
汉水丹江不会忘记,34.5万移民不会忘记,为共和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殉职的18位人民公仆,你们是移民干部的楷模,你们的事迹,历史将永远铭记!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习近平总书记这首称赞焦裕禄的《念奴娇》词,再次把人民公仆带进时代的期待视野。
南水北调移民干部们的光彩照人形象,不正是时代对人民公仆情怀的有力印证吗?
(来源:《中国作家》 作者:裔兆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