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采风作品:我们的史诗——南水北调中线感怀(纪红建)

  引子 

  又一首史诗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翻开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关于水的史诗层出不穷。标题为灵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等一系列的辉煌诗篇,即使千百年后,依然为人们所传诵。

  诗魂犹在,何患无诗。伟人毛泽东极具浪漫主义诗人情怀,一生喜好诗词,“南水北调”无疑是他继构思“三峡”之后的又一鸿篇巨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忧虑,更来源于伟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

  今天的鸿篇,明天的史诗。其篇幅与内涵,决定其必将经历漫长的酝酿,这其中不乏犹豫、矛盾、冲突、纠结,但历经的一切痛苦,都是为了创作这部雄伟而壮丽的史诗。

  “史诗”构思宏伟。要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三个调水区,形成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并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史诗”立意深远。建成后相当于为我国北方地区新开辟了一条黄河,将润泽北方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惠及黄淮海流域5亿人,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可让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史诗”创作艰难。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距离最长的调水工程,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受益范围最大的调水工程,这是世界上水利移民史上最大强度的搬迁,这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这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这里还有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

  难算什么?胸怀梦想的中华儿女何时畏过难!因为要了文明和情感的润泽,再难的事也会被化解。六十多年来,参加这一宏伟史诗的创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移民、建设者、决策者,甚至包括无数为此呐喊助威的见证者,他们热血沸腾,饱含心血,孜孜以求,让美好的梦想渐成现实。

  当我来到南水北调中线时,硝烟渐渐从“战场”散去,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丹江口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的干渠已经严阵以待,等待着今年10月甘甜清澈的丹江水前来检阅。

  我要告诉你的是,中线仅仅只是史诗“南水北调”中的一个篇章,已经通水的孪生篇“东线”正欢快地为中线传送着祝福,尚在筹划阶段的孪生篇“西线”也在默默地为中线鼓劲加油。

  第一章  源头在心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即将润泽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的优质水源头在哪?

  丹江口水库!为丹江口水库注入生命活力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汉江的支流丹江!

  没错,但还不太准确。到底在哪?

  在心间!在“背井离乡”的数十万移民的心间,他们经历着人生命运的残酷,履行着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在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困难的移民干部心间,他们不仅责任重大,还要面临千头万绪的矛盾和困难,更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移民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做出巨大牺牲的汉江中下游的人民心间,他们企业剧减、土地损失、鱼种减少、水质下降;在丹江口水库以上的包括陕西、河南、湖北在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人民的心间,为了保护这一江清水,他们忍痛割爱,关闭企业,丹江口水库好比一口水井,他们成了忠实的看井人。

  当然,也在南水北调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20余座城市人民的心间。为了建好干渠,他们热血沸腾,攻难克艰,为了保护珍贵的水源,他们关闭数百家企业,数以万计的职工下岗。但他们也说了,自己是受益区,这点苦这点累、这点牺牲算不了啥,心中唯有感恩。

  移民最让人牵挂!

  当我从《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口中听说何肇胜老人的故事时,他老人家已经离开人世近两年了。

  为了南水北调,原籍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的何肇胜一生都在搬迁:1959年,23岁的他,远赴旷无人烟、一片荒凉的青藏高原,后返流淅川;1966年,30岁的他,再迁湖北荆门,然后又返回老家。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加高了14.6米后,蓄水水位提高到170米,正好淹没何肇胜的房子,他面临再次搬迁。

  虽然备受搬迁之苦,但何老从未有过点犹豫,这次也不例外。当移民干部问他,让你再搬家你愿意不愿意时,他满口应下,愿意。没有条件,也不看条件,国家叫搬咱就搬,或许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大局意识吧!

  2011年6月25日,75岁高龄的何肇胜带着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带着背井离乡的惆怅,再次踏上了移民搬迁的路程。这次,他搬迁到河南省北部新乡的辉县。

  人世间,有什么比“移巢”更艰难、更痛苦、更纠结、更残酷的事呢!站在渡口,何老的双手久久不忍放下。从不轻易流泪的他此时已经潸然泪下。他沉沉地说,丹江水甜啊,但再也喝不上了。

  牵挂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痛苦。当丹江即将消失在自己的视野时,何老拄着拐杖,带领儿孙,向着故土,烧起了纸钱,沉沉地磕了三个响头。他心里酸酸的,想念老家,想念丹江。那里有他的童年,有他的亲情,还有长眠在那片土地的父母、老伴,这是永远忘不掉的。他还想以后再回老家看看,但又怕到不了老家也回不了新家。

  赵川告诉我,搬迁之时她以记者的身份一路陪同。何老当时对她说,赵老师,我再也不想搬了,我搬怕了。我把老家的韭菜根挖来了,我要种在院子里,要在辉县扎下根再也不搬迁了,也吃个念想。

  何老一生像一片落叶,都在随风飘零,折磨了心灵,也摧残了身体,高血压、肺气肿等多病缠身。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对赵川说,我争取再活个三五年,撑到南水北调向北京通水的那天,等到那天,你陪我到北京的团城湖看看。赵川既兴奋又激动地回答,咱们一言为定。

  但何老还是与赵川失约了。2012年深秋的一天,他离世了。离世前,他留给儿孙们一句宝贵的精神遗产:如果国家再用这块地,我们还搬。

  按常理,夫妻在世时形影不离,离世后也应该互相陪伴。但何老在世时就对儿女们说了,有祖坟的地方,才能叫故乡,我就不跟你娘团聚了,就葬在辉县,在这儿扎根吧,这里也就是你们以后的故乡。

  于是,何老与他老伴,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两座孤坟千里相隔永世相望。

  赵川还告诉我,她曾采访过淅川县盛湾镇姚营村一个91岁的老人。她问老人,大爷,知道为什么让您搬家吗?老人说,北京渴!南水北调!她问老人,您愿意搬吗?老人说,开始谁说都不愿意搬,除非把我装进棺材里拉走。现在想想咱总不能渴北京人吧。我响应党的号召,搬!她安慰老人说,您搬到新家就能住上小洋楼了。老人却说,住不住楼没啥,晚上脱了鞋,早上还不知道能不能穿上哩。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乡镇干部把我的棺材与我一起带到移民新村。

  ……

  多么纯朴真挚、可亲可爱的移民啊!但他们,也仅仅只是琴弦上的一个个音符,史诗上的一个词语!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动迁安置移民总人口约34万人,其中湖北18.2万人,河南16.2万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境,里面饱含苦楚、真情与心血。他们才是这一恢宏史诗当之无愧的主笔者。

  移民工作,向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而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后中国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见到80后女干部潘洪莉时,她已是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党委副书记、主任了。但在均县镇工作的经历,却让她刻骨铭心。

  潘洪莉告诉我,她是2009年开始从事移民外拆工作的,当时她是班子中年龄最小的,却兼任着一个最大村——莲花池村的移民工作组组长,她内心感觉非常无助。但作为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千钧重担落下时,她用耐心、真情与信念挑起,在数百个日夜里,完成了稚嫩到成熟的蜕变。

  领下军令状后,她就背着装有毛巾牙刷等洗漱和品的小书包,跟着莲花池村的书记挨家挨户摸底。那个村不通电,走到哪家天黑了,就住到哪家。当时她最怕的就是上厕所和恶狗。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年轻女孩来说,会有多么的不便,甚至尴尬。

  潘洪莉觉得,这只不过是自己事罢了,完全可以克服,移民工作才是难点、重点。她知道,要让一个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故土上的人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去重新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每个移民的心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怕、恋、等、难”的思想,如何让他们消除顾虑,主动搬迁,这才是摆在移民干部面前的一大难题。

  “搞移民工作,关键要用‘心’。”吃过很多苦,也走过弯路的潘洪莉说。

  那段时间,她白天和移民工作组的组员一起挨家挨户用皮尺量房子、土地的尺寸,一点、一点核实村民们报上来的资料,晚上往电脑上输资料,直至群众无异议,经常是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

  除了做到公平公正,还必须用心灵与移民交流。丹江口水库上涨后,王家沟便成了孤岛。虽然住在这里的20多户断断续续的搬走了,但仍有人出于对故土的思念,出于对这里富足生活的留恋,出于对不可知未来的焦虑,而不愿意搬走。有一户以靠养鱼为生的移民家庭,男主人是位残疾人,只有一条胳膊,女主人非常勤快。男主人当时坚决不搬。他说,他只有一条胳膊,在王家沟还可以靠养鱼养家糊口,如果到了集中安置地就要种地了,他一条胳膊无力承担。潘洪莉非常体谅男主人的难处,但南水北调是国家工程,必须让许多小家作出奉献与牺牲。她也知道,作为移民的他们,此时的心情非常浮躁,加之上面的政策可能与下面实际情况有不符之处,移民难免会有牢骚和情绪。但移民可以有情绪,移民干部必须控制住情绪啊,必须用真心、真情来打动他们,感染他们。于是,每天早上四五点,潘洪莉就来到了这户移民家里,一边帮他们喂鱼,一边给他们讲解政策,分析利弊。一周后,女主人实在过意不去,主动签下搬迁协议。签下协议后,女主人抱着潘洪莉号啕大哭。她对潘洪莉说,潘书记,离开养鱼,我不知道我家以后怎么生存。潘洪莉也是泣不成声地说,姐,你要相信政府,要相信自己,日子一定会比这里过得更好。

  漂亮的潘洪莉善良,也不乏勇敢。那年5月的一天,潘洪莉在了解到莲花池村移民建房工程被不可靠的人转包后,非常担忧,并立即赶到村里。当她赶到时,包括村支书在内的30多户移民,大部分都签订了空白的建房合同。看着移民在一张张空白的建房合同上签字,潘洪莉为移民淡薄的法律意识担忧,也对施工队老板心生痛恨。潘洪莉首先来文的,对施工队老板说,你们私自签合同无效,必须通过正规的招投标才可以。但施工队老板根本就没有把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放在眼里,并骂咧着要离开。此时,潘洪莉灵光一闪,一个箭步冲上前,从施工队老板手中抢过合同,然后往外面跑。施工队老板气冲冲地追上去要打人,潘洪莉一路狂奔,两只鞋子都跑掉了,就光着脚跑,一边跑一边撕合同。就在施工队老板快追上时,她把合同使劲往水塘里一扔。施工队老板也顾不上打潘洪莉了,跳到塘里“救”他的合同去了。后经调查,这伙人是宜城的黑恶势力,想借移民建房发一笔横财。

  在讲述中,潘洪莉多次哽咽,最终因为泣不成声,而无法进行下去,而我们谁也不忍心再触及她那根伤痛的神经。

  “小潘很不简单,她当时是均县镇副书记,为了做好移民工作,她不仅被狗咬过,被当时情绪失控的移民追着要脱光她的衣服,还经历过两次流产与失父之痛。”湖北省移民局局长彭承波感叹地补充说。

  安建成,河南淅川老城镇陈岭服务区的移民干部。2010年6月26日,为了给搬迁车队腾出场地,他指挥推土机平路,不小心,推土机铲到了一位老乡的祖坟。按当地习俗,动祖坟是一个禁忌。

  “你们不让活人安生,也不让死人安生。今天,一定要让安建成给俺祖宗磕头祭拜!”老乡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乡镇干部和村民们都呆住了。

  男儿膝下有黄金啊!可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堂堂七尺之躯岂能跪他人。但南水北调是大事,自己下跪又算啥呢。再说,死者为大,生者向死者磕头算得了什么。

  于是安建成扑通跪在了坟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并大声说:“老人家,乡亲们要搬迁了,今天惊动了您,我安建成给您老磕头谢罪!”

  这一跪,跪出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跪出了移民干部的高风亮节!

  ……

  我们的移民干部数以万计,感天动地的故事太多太多,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走访中我了解到,在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过程中,不少移民干部因为工作紧张,积劳成疾,诱发了心脏病、脑血栓。据统计,河南方面牺牲了12位移民干部,湖北方面牺牲了6位移民干部。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吧:马有志、郭保庚、王玉敏、李春英、刘伍洲、金存泽、赵竹林、武胜才、范恒雨、韦华峰、陈新杰、马保庆、刘峙清、马里学、程时华、刘小平、谭波、陈平成。

  我相信,壮丽的史诗因为有了他们的泪水、血汗,甚至生命,意境会更加深远,内涵会更加深刻。

  虽然有了血泪,甚至牺牲,移民也搬离了故乡,住进了新家,但你不要以为移民干部的工作就取得了圆满成功。没有,远远没有,这还只是划了个逗号,写了一个段落,他们还要引领移民进行生产与发展,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否则,这一美丽史诗就不完整,也会留下遗憾。

  让人欣慰的是,移民干部与移民联袂创作的新篇章早已拉开了帷幕!

  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我看到卫生院、超市、学校、体育活动器材等样样齐全,宽敞道路的两边整齐地坐落着白色的两层高的“别墅”,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羡慕不已。这里安置了丹江口库区马湾、王沟、马沟3个自然村移民共388户1672人。

  家住B2区4栋2号的全河云大妈家,就是这388户中的一员。全大妈今年七十有二,三个闺女、一个儿。她是随着孙子一起移民到的移民新村。

  “别墅”两层高,面积达到了200平方,结构科学,采光充足。屋前小院子里生机盎然,绿色的树正和大蒜、西红柿、白菜等蔬菜争奇斗艳。墙上挂着刺绣、毛笔字和中国结,地上放置着沙发、茶几和几张破旧的椅子,全大妈家正在做着由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

  “习惯了吗?”我问

  “虽然刚来时有些不习惯,因为老家洗方便,做饭吃饭方便,烧起柴火就做饭,现在慢慢习惯了。”全大妈告诉我说。

  “还是这儿好吧?”我笑着问道。

  全大妈也笑了笑说:“炒菜做饭都用上了煤气,生活污水通过排水设施流到污水处理厂。儿子在附近跑运输,孙子在附近工厂打工,每月工资三四千人民币。孙女也嫁给了当地人。还是这儿好。”

  热情的全大妈因为我们来去匆忙没有喝上一口她亲手泡的热茶而内疚不已,送我们出来时,总是在嘴里念叨着:连口热茶都没喝。

  走到院子门口,全大妈七岁的曾孙正在玩耍。红红的黑黑的脸蛋哟,那不是大山的烙印,老家的记忆么。我问他,是老家好,还是这儿好。他有点怯怯地看了看我后,小声地说,这儿好。

  全大妈曾孙所说,虽是童言,却道出了心声。移民新村支部书记刘洪中,大高个,脸庞黝黑。他充满豪情地告诉我,各级对移民都非常重视,并不是的把移民搬出来就完事了,而是要一竿子插到底,帮助移民就业、流转土地、争取项目等,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在老家的时候,全村的人均收入不到四千块,搬到这里后,人均收入年年突飞猛进的涨,去年的人均收入更是达到了九千多元,是搬迁前的2倍多,甚至高过了郏县的平均水平。

  这样令人兴奋的场景,在湖北同样四处可见。丹江口市浪河镇浪河口村吴家院移民安置点便是其中的一个。宽广的文化广场上,中心活动区、健身区、灯光球场以及各类小型景观区相互点缀,香樟、银杏、黄杨、女贞、杜鹃等数十种花草树木应有尽有。一排排整齐的二层小楼房,白色的外墙,鸟语花香的院落,可爱的笑脸,是那么的相得益彰。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移民工作的核心。为了这些,浪河镇移民干部充分利用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引进项目、流转土地,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在浪河口移民后扶培训基地,我看到了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长势良好的大棚蔬菜。据说,这个培训基地已率先对吴家院安置点及周边群众开展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3期,参训移民近二百人。为的就是培养一大批大棚蔬菜种植行家,让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别看我们是移民,但我们的土地比当地人还多呢!”

  “我们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当地人。”

  “周边的小姑娘都争着往移民村嫁呢。”

  “这得益于国家相关库区移民政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优先倾斜在库区移民,让移民新村实现一次规划、一步到位,移民新村才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你们是作家,是记者,多给我们宣传宣传,呼吁呼吁,多给我们搞点项目过来吧。”

  ……

  在移民新村走访中,我听到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

  走向全新品质生活的移民,已经迈上了“质的飞跃”的历程。

  第二章  温暖的基石

  暮春时节,羊欢草长,南水北调中线已初见雏形,犹如一条红色飘带飘在华北大地。虽然热火朝天的场景不再,大多数将士已唱着凯歌整队回营,各大阵地都插上了飘扬的红旗,但“战场”的硝烟并未散尽,仍有不少人在为丹江水的检阅作最后的准备。

  从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丹江口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1277公里的干渠,途经河南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安阳,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辽阔的华北大地、伟大母亲的胸襟,是南水北线中线坚固的基石。

  1277公里的干渠涉及太多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征拆一时成为当务之急。但难啦,难在征迁工作量异常庞大,难在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征迁,难在征迁标准要求高,难在维护总干渠沿线的社会稳定上,难在征迁工作的难度上……但可爱的群众啊,在大局面前毫不含糊,于是处处洋溢着和谐征迁的氛围。一个拆迁户一个感人的故事,千千万万个拆迁户组成的故事感天动地。这难道不是南水北线中线坚固的基石吗?

  1277公里的干渠啊,可润泽华北大地,可遏制水危机蔓延态势,可让广阔的华北大地再次焕发生机,完成从生态劣势到生态优势的华丽转身。但这其中凝聚了建设者太多的汗水、心血,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艰难困苦。南沙河倒虹吸工程、青兰渡槽工程、穿黄工程、湍河渡槽工程、陶岔渠首工程等等一个个艰难的工程,让我心潮澎湃,让我深深震撼,更让我感受到来自坚固基石的力量。

  不是吗?

  戴着眼镜,瘦瘦的,声音沙哑,面容憔悴。他就是陈建国,河南省水利一局南水北调方城6标项目经理。他入围过2012年感动中国候选人,荣获过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过2013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三农十大人物,刚刚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更为重要的是,他甘当基石,勇当基石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在他断续而沙哑的讲述中,在熟知者的补充中,一个感情丰富、形象立体的南水北调建设者向我走来。

  他视质量如生命!他告诉我,丹江水不仅他们要喝,他们的子孙也要喝,必须拿出盖自家房子的精神,从严控制质量。有一次,他巡视夜间施工,发现一个作业队在辗压第15层改性土时,反复辗压多次,检测压实度为97.9%,与规范要求相差0.1%。作业队长想求建国通融一下,对他说,陈经理,不就是差0.1%吗,渠道不会有问题的。建国脸色一变,厉声说道,南水北调是千年大计,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有半点马虎,如果你差个0.1%,他差个0.1%,工程质量怎么能保证?怎么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当即责令把这层全部推掉,重新摊铺压实,直到合格为止,即便这次返工损失了2万多元。

  因为对工程的亲近,无疑就疏远了亲情。建国说,2011年不到一年时间里,他49岁的大哥和母亲两位至亲之人先后离他而去。在大哥和母亲病重院期间,他虽然答应尽快回去看望,但工地上的事缠着无法脱身,总想等有空了再回去,结果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愧疚。母亲患糖尿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双目失明了。建国说,当母亲最后重病住院时,家人都建议,赶紧把建国叫回来。但母亲连连摆手说,那不中,那不中,我是共产党员,建国也是共产党员,建国干的是国家大工程,不要惊扰他,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通水后,我想在渠道里打一桶水,亲手洒在大哥和母亲的坟前,让他们也尝尝甘甜的丹江水。”建国流着泪对我说。

  建国父亲是个退休的小学老师,75岁高龄,还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自打母亲去世后,因为兄嫂出外打工,为了照顾好父亲,自己又不误工作,建国只得带着父亲住到了工地。但父亲三次突发疾病,让建国想起来都后怕。即便如此,建国还是觉得要给父亲安排点事做,让他适度“忙”起来。于是,他给父亲安排两件事,一是协助门卫看大门,每天对进出车辆、人员进行盘问,对出门的每一车料物、设备都认真核查出库单。二是当好“侦探”,让他没事时沿着渠道走走看看,发现啥问题记下来,及时提醒。于是,父亲成了干渠上编外“工程师”。也怪,自打建国父亲当起编外“工程师”后,他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了,今年以来甚至还没住过院。

  “通水后,我想陪父亲到天安门看一看,瞻仰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没有他老人家,就没有今天的南水北调。”建国说。

  “北京方面曾经给建国打过电话,想接他和他父亲到北京看看,但建国说,现在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如果有机会,等通水了,再带父亲到北京看看,再到天安门瞻仰毛主席,到团城湖看看从丹江口流来的甘甜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综合司政宣处副处长何韵华笑着补充说。

  建国老家在开封,爱人带着儿子在漯河,而自己带着父亲在郑州工地。一年下来,他们一家团聚加起也不足半月,即便是团聚,也是过年时在工地上一起过的。11岁的儿子特想爸爸,但一旦真正打通爸爸的电话,却又不好意思说。建国问儿子,等南水北调通水后,你是选择麦当劳,还是选择到香港去旅游呢?儿子说,什么都不要,只要爸爸回来。你说这不是父爱的缺失,又是什么呢?

  建国的沙哑的嗓子,说起话来,让我听起来费劲,更让我心痛。

  “陈经理,你嗓子何时沙哑的?”我问。

  “两年多了,可能是长期劳累所致吧。”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我心里一惊,问道:“咋没上医院瞧瞧呢?”

  “去了,到门诊看了看,医生说要做个小手术才行,大概要住七八天医吧,因为这两年正是施工高峰,所以一直腾不出整块时间去做这个手术,等10月份干渠通水后再去吧。”他说。

  “那可能不行吧,还是尽早治疗为好。”我担忧地说。

  他笑了笑说:“应该没事的。”

  采访完建国我才听人说,其实建国是个残疾人,他在修南水北调时受过伤,现在腿里还夹着钢板呢。

  我心里又是一阵惊叹!

  河南平顶山郏县渣元乡朱庄村村委会主任郑振西,并不具备北方人魁梧的身材,甚至一脸沧桑、言语木讷,但却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中原汉子的厚道与坚韧。他的故事很简单,却情真意切。

  在南水北调大拆迁中,他不是用道理来说服村民,更不是用言辞来打动乡亲,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感染和带动乡亲。他请求自己至亲的哑巴哥哥帮忙,拆房时先拆自己的两层小楼。全村最新最好的房子先拆了,村民中再有道理的人都觉得无话可说,只有紧随跟上。新村居住区土地上有四座刚迁走的坟茔,这坟头上的宅基地,村民谁也不想要,宅基地选号顿时陷入僵局。郑振西又站出来说,我和我哥两家各要一处。正是这个表态,不仅打破了僵局,还让其他党员干部纷纷抢要。

  在南水北调中线途经的省市,像陈建国、郑振西这样的奉献者简直太多了,他们浩浩荡荡,以文明的姿势向前奔腾。

  走访中,还有建设者告诉我,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做,只想站在渠边大哭一场!

  哦,基石,多么坚韧而又温暖的基石啊!

  第三章  源头植下感恩林

  此时此刻,北京正心潮澎湃。1277公里长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犹如一条蜿蜒北上的巨龙,以气吞山河的豪迈,将丹江口的甘甜之水送来,深情厚谊的北京人能不激动吗?

  无论是来到北京市南水北调指挥部,还是来到团城湖明渠边、团城湖调节池边,以及郭公庄水厂等处,我都能强烈地感受得到,他们屏住呼吸,憋足了劲,正向今年10月通水的日子冲去。

  因为期待,他们激动不已;因为期待,他们感恩深深。

  2011年9月下旬,那是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率北京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情况。北京代表们怀着虔诚与感恩,先后来到荥阳市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现场和淅川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们用心观察、体味,更用心铭记、感怀。

  在京豫两地领导见面交流时,河南省南阳市领导和来自南水北调工程一线的基层干部,向北京代表讲述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让首都人民早日喝上清澈的丹江水,在移民迁移安置、水源保护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大量感人事迹。当地十多万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离故土,移民搬迁到异地,有的干部因为劳累过度牺牲在南水北调工作一线……听得北京代表团成员热泪盈眶。刘淇激动地说,淅川县16万人实现了稳定搬迁,很了不起,河南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胸怀大局、支持国家建设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当时,刘淇还深情地赋诗一首:

  南水北送真辉煌,

  最动情是离故乡。

  清水滋润京城日,

  共赞豫宛好儿郎。

  那是2008年3月,来自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部分教师和学生一行19人抵达丹江口市,实地参观了正在紧张施工建设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游览了丹江口库区,在认真听取了丹江口市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移民情况介绍后,纷纷为丹江口市多年来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作出的牺牲而感动。黄城根小学的师生们还在丹江口库区提取了水样,进行了水质检测实验,并在丹江口市汉江外滩与实验小学的师生共同植下象征友谊的南水北调源头感恩林。

  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简单而深刻: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了解南水北调,了解库区人民对国家重点工程作出的牺牲、奉献,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增强他们的爱水、节水、护水意识。

  ……

  哦,渠首与渠尾紧紧相连!

  一渠清水为媒,两地深情绵延。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对口河南省南阳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和湖北省十堰市、神农架林区水源区,天津市对口陕西省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水源区……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帮扶与互动、协作和对话开始了。

  尾  声  第一批读者

  梅洁,已是七十岁的老奶奶了。出生于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活在南水北调受益区,身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的她,能不关注南水北调吗?这20多年来,她一直关注南水北调工程,一直行走在南水北调沿线。1993年,《十月》杂志头条就刊出了她的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进入21世纪,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大江北去》,她的足迹遍及丹江口库区几十个村镇,以及河南淅川、湖北武汉、钟祥、襄樊,以及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带回家的,除了满满的感动,还有11个装满采访资料的大纸箱。最后,她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部情感如江河般涌流的著作。

  作品中注入的大爱与真情,无疑是梅杰现实生活的写照。

  与梅杰同行采风时,当我们来到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全河云大妈家时,她几乎惊叫起来,然后与全大妈紧紧相拥,激动得热泪直流。她说,当年在淅川采访移民时见过全大姐,当时她在菜园里种菜,她家的曾孙还抱在手里呢。虽然全河云大妈对她印象模糊了,但她不会忘记,她说,只要她见过的移民,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记得清楚。

  梅杰还告诉我,有一次在淅川采访移民,路途下起了暴雨。当时移民的房顶都被掀了,正收拾好东西准备搬迁到遥远的移民新村。移民和他们的物品,都被大雨淋着。马上就要离开故乡了,他们不舍啊,心情是忧郁的,表情也很难看。看到这场景,我的心更难受,也着急啊。我一摸口袋,有一张名片,是采访南阳市一个副市长时他给我的,我顾不得那么多,马上给他打电话,把自己看到的移民情况如实反映了。一个小时后,各级干部纷纷赶到。

  移民后代、水利记者、作家,这三个因素决定了赵学儒与南水北调的情缘。为了创作南水北调的作品,他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库区,在干渠沿线,与移民干部、移民老乡拉家常,谈心声,话未来。

  几年前,正当他准备创写长篇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中国南水北调大移民》时,查出心脏有点毛病。当时医生警告他,必须立即住院进行手术,但就在此时河南南水北调办打来电话说,如果现在不来采访,就再也没机会在移民的老家采访移民了。他没有犹豫,背上一大包中药和一个熬中药的锅子,跑到河南移民区,并完成了这部全面记录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移民搬迁过程的作品。还没完,赵学儒的“人民”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也会在近两年相继出版。

  赵川性格开朗,甚至有点大大咧咧的。虽然她是《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但在我眼里,她更是一位勇士般的报告文学作家。2009年以来,她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河南的淅川县采访南水北调工程,跑遍了移民搬迁的11个乡镇。在一个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的山村,她曾经一住就是20来天。河南牺牲在南水北调第一线的12位移民干部,她采访过9位。由于成天在淅川报道,大家还亲切送她外号“赵淅川”。

  5年多来,赵川走进河南省6个地市25个县的170个移民村,踏访了733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建设工地,记录采访笔记80多万字,拍摄图片1万多幅,发表新闻稿30万字,用眼睛和心灵见证记录了这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波澜壮阔的移民大搬迁。

  她告诉我,5年来我的灵魂一次次受到洗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就是朴实善良、可亲可爱的淅川人;这就是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南阳人;这就普普通通、平凡伟大的河南人!

  鲁肃,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综合处的干部,过去搞过干渠的拆迁工作,现在负责文秘与宣传。他告诉我,他热爱文学,乐于用自己手中的笔来记录南水北调的建设者。为了能够充分采访项目经理的事迹,他曾自费报了一个项目经理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理由很简单:如果不了解,就不能深入。

  ……

(来源:《中国作家》 作者:纪红建)

 



  相关新闻: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