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热点

  世纪工程,举世瞩目。近日,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在央视热播,带动了社会公众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注,在社会上掀起了南水北调文化的热潮。

  10月中旬,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科教频道首播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文献纪录片《水脉》。这部经过四年精心打造、奔波数万公里拍摄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既全面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具体情况,又从国际视角介绍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让人对水的问题进行更加理性、深入的思考。此片刚刚播出,就迎来社会各界的热评,很多观众致电要求重播。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迅速安排播出,也取得了明显的收视效果。根据收视率测算,截至11月18日,观看《水脉》的人数已经达到1.3亿人次,仅10月17日当天,社会媒体上相关的新闻报道及转发量已达5900条。

  《水脉》播出时,不少人为了第一时间观看,熬夜守候在电视机旁,其中不乏社会热心人士和普通观众。茶余饭后,《水脉》也成了大家谈论的主要话题。

  《水脉》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中也吸引了网友们的关注。网友云淡风清观看《水脉》后,在微博中阐述了自己对南水北调的理解,该信息被几百人转发。观众SJYTH被《水脉》深深吸引,表示这样超大规模、超复杂的综合性南水北调工程,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只有在中国才能办到!贵州省贵阳市网友看过《水脉》后,也对这一宏伟的工程发出赞叹,称这让国人感到骄傲。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大影院同步上映的《天河》,在社会上又掀起一股南水北调文化热。北京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观看了《天河》。市委书记郭金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吉林一同观看。整个观影过程中,大家全神贯注直到片尾字幕结束,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天河》真实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画卷,诠释了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意义。网友熊猫小布丁说,看了《天河》,我们才知道建设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多么不易,南水北调人是多么辛苦。我们要理解他们,感谢他们,支持南水北调。

  对于那些参加过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建设者来说,在电影院里观看自己的故事,更有另一番滋味。曾经在河北段奋战过的郑尊华虽已离开中线工程,但电影还是勾起了他的回忆。熟悉、亲切、感动、自豪,他五味杂陈,几次热泪盈眶。截至11月18日,已有5万余人观看了电影,影片共上映1882场。

  由新华社记者创作拍摄、移民群体参演展现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真实故事的微电影《汉水丹心》于近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首映。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座文艺富矿。2013年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副主席刘大为率领艺术家们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湍河渡槽施工现场和湖北丹江口移民新村,慰问一线建设者和库区群众,开展以“我们的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为主题的慰问活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文化厅、河南豫剧院联合打造移民题材大型现代豫剧《家园》于2014年11月上旬开始在全省巡演。此前,湖北省郧阳二棚子戏《我的汉水家园》曾于2012年获得楚天文华大奖,并受文化部邀请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由河南省南阳市组织创作的讲述南水北调故事的话剧《源水情深》在工程沿线开展为期1个月的巡演。

  南水北调工程引起中国作家群体的高度重视。中国作家协会曾多次组织作家赴东线、中线工程采访调研,与丹江口库区移民群众和干部深入交谈,掌握第一手事迹和材料。与南水北调有关的报告文学、小说、话剧等文学作品也纷纷与观众见面。南水北调移民报告文学《向人民报告》、治污环保报告文学《美丽中国样本》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英文版也于此前正式出版。工程建设报告文学《圆梦南水北调》已出版发行,被广播电台录制为纪实文学连播节目。由国家一级作家梅洁创作的《汉水大移民》荣获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优秀奖。

  展览也是展示南水北调形象、提升南水北调影响的重要手段。11月19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摄影报社、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宣传部承办的“调水源头?生态十堰”主题影展在北京王府井举行。同日,河南省文物局、省南水北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安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安阳市博物馆开始展出。记者获悉,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将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实展览。

    (来源:光明网  2014年11月28日 作者:钟超)

   



  相关新闻:


[ ]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