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华日报:放大水生态优势 挺起绿色发展的“脊梁”——扬州总河长话治水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两大流域交汇处,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也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境内河湖众多,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9%左右,丰富的河湖资源是扬州的优势和特色。2013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下,扬州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治城先治水”的战略理念,并以河长制为抓手,探索和推进平原水网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势持续放大,防洪保安更加有力,区域形象加快提升,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精细规划

  下好生态廊道建设先手棋

  扬州境内长江岸线80多公里、大运河140多公里,连同沿运河的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也构成了扬州发展的主轴线。2013年起,扬州以保护南水北调东线和淮河入江“清水通道”为重点,将占市域面积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区域纳入规划,迈出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第一步。计划用4-5年时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生态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等八大工程6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293亿元。

  在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扬州把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先期实施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建设、廖家沟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等一批先导工程,完成39家船厂和砂石厂的搬迁、100万平方米的拆迁和环境整治。对违法建设“零容忍”,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方式对淮河入江水道上的“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即控宽、控高、控强、控污和禁止违章建筑),用法律守住开发建设的底线。

  在去年召开的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扬州把“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争取进入省级和国家规划”列为全市今后五年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10件大事之一。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列为扬州呼应国家长江大保护、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头号战略工程,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历史的担当和务实的举措,努力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发展的绿色脊梁和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展开绿色崛起的扬州行动。

  精准施策

  全面打响系统治水攻坚战

  践行“治城先治水”,让水出得去、进得来。扬州在“治城先治水”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城市防洪,全面推进“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实现涝能出,旱能进。在防洪工程建设改造、积水路段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长江防洪工作,推进长江镇扬河段三期整治工程,进一步稳定、改善镇扬河段河势;开工建设瓜洲外排泵站,彻底补齐城市涝水外排短板;全面启动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百年一遇标准加固境内145公里长江、归江河道堤防;同步实施防洪河道整治和排涝闸站配建,制度化开展巡堤护堤工作。

  着眼“治水重清水”,以坚定决心治理污水。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扬州全面开展河湖污染治理,推进“263”专项行动,强化源头控制,坚持水陆兼治,严格监测排污口,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雨污分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船舶污染。加快推进“一河一策”方案的出台,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实现“一河一档”“一事一办”,落实任务清单,及时解决水问题,努力实现“一泓清水绕扬城”的局面。

  围绕“清水需活水”,让城市之水“活”起来。针对中心城区北高南低、水系网格丰富的特点,研究制定了“主城区水系连通”规划方案,将主城区83条河道实现勾连贯通。发挥邵伯湖“平原水库”作用,通过调水引流、保障水源、节点控制等措施,促进市区水系的有序流动。

  注重“活水要护水”,做到师法自然人水和谐。强化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全面开展水源地达标整治,加强河湖岸线资源管控,加强水域、岸线资源保护,实行水域占用补偿、等效替代。开展湖泊渔业综合治理,加大河湖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实施河湖“三退三还”,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开展长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整治,严格采砂管理,完善涉河建设项目管理。

  精心组织

  吹响升级版河长制集结号

  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实现长效化治水管水,离不开建章立制和监督考核。扬州建立河长制配套制度,确保河长办日常工作开展;建立河道日常巡查制度,形成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规范河道日常巡查和综合执法工作,严厉打击水事违章行为;按照河长制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各级总河长牵头、河长制办公室具体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第三方监测评估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河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加强与 “263”专项行动、市区“清水活水”综合整治工作平台的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水利、环保、建设、规划、财政等部门职责分工,注重部门衔接,密切沟通配合,形成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

  群众参与,实现全员共治。河湖管护积极发挥群众作用,设立“企业河长”, 建立“政府+企业+第三方”的治理方式,兴建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消除污染源;聘任“民间河长”,形成“民间河长”查找问题、“政府河长”解决问题的联动机制;聘请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参与河湖管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利用遍布城区的“小红帽”投递员队伍,对中心城区范围内河道进行全覆盖网格化巡查;通过各条河道竖立的河长制公示牌举报电话、媒体曝光等形式,使群众成为河湖管护的监督者、参与者。

  河长制工作任重而道远,扬州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紧紧围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的工作要求,以河长制为抓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力打造水清岸绿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携手保护哺育子孙后代的绿色生态家园。

(来源:新华日报 2017年11月14日)



  相关新闻:


[ ]
[ 关闭 ]